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那种鱼水关系太难得 
――从周恩来1973年回延安谈起
车宏卿

标签:周恩来 保卫 出行 封锁 延安精神

看到处处矗立起的高楼大厦,怎么也起不到这里就是过去印象中的延安。延安的美景,也让我们留恋忘返。

2010年9月9日早晨,与老王结伴,走出亚圣大酒店,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处工地。遇到了一位老延安。

老延安姓贾,1944年生人。也随着我们谈起延安的巨变。他介绍说,延安宝塔前边的那座大桥,就是后来新修的。1973年,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访问延安。那个时候,延安处处还是小路,甚至有些非常泥泞。

1973年6月的一天,一辆小车,驶进延安宝塔附近,陷进泥泞的小道中。这个时候,有人发现了这辆车,上前一看,原来,是大家朝思暮想、常常思念的周恩来总理,于是,二话不说,喊来了周围的百姓,大家齐心协力把小车给推出泥泞的小道。

作为一位66周岁的老人,贾老师傅自然是见过很多事了,也会产生出自己的不少想法。老师傅说,那个时候,周总理就带着一辆小车回延安。那个时候,哪有什么警车开道、前呼后拥的?周总理也没有怕谁会拦截他、害他。现在可就不一样了,别说是总理了,就是一个市长出行,来不来就会封锁道路。现在的道路的确是比几十年前宽多了、好走多了,可是,一封锁,其他人根本没法正常通行。

上午坐上旅游车,跟大家聊起早晨的见闻,突然想到,9月9日,正好是毛泽东主席去世纪念日。从周恩来总理轻车简从,也想到了毛泽东上个世纪60-70年代的几次发火。他老人家曾经跟中办的人发火,说因为保卫工作过于严密,妨碍了他跟百姓的直接联系。那个时候,毛泽东也是经常悄悄地走进百姓当中。共产党的领袖,心里总是想着百姓,总是想着为百姓做些实事,所以,他们也最明白,百姓,是他们的最好的保卫工作者。

在我看来,领袖心里总想着百姓,总想着为百姓做些实事,这可能应该是延安精神的核心。有了这种精神,也就有了领袖与百姓的鱼与水的关系。新的时期,这种精神,也更加需要发扬光大。有了这种精神,百姓的日子也就会一天比一天好,有了这种精神,各级共产党的官员也就会多一份责任,有了这种精神,官员们深入群众时也就会无所畏惧(2010-9-9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车宏卿

车宏卿

42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1964年4月22日生,河北衡水景县人;河北师大政教81级本科生;华东师范大学85级国际共运史专业硕士研究生,师从姜琦、张月明、周尚文;1988年获硕士学位;1995年被北京市高评委评审为社会科学专业副研究员。正研究员之职称,目前一直没有动力去解决。这年头,真有了称职,也不一定有多大用。顺其自然吧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