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——评析彭程《在生长松茸的地方》
 
核心词: 彭程 松茸 林权改革 环境保护 评析
 
上高中时,彭程兄,就是我们这帮学弟、学妹的偶像。他的美文,经常被语文刘广成老师跟我们分享。但那时的彭程,更多程度上是我们如何写好作文的崇拜者。
 
每个人每天的付出是不一样的;社会向每个人提供的舞台也是不一样的。当一些人忙于挣钱、一些人忙于搓麻、一些人忙于寻花问柳、一些人忙于推杯换盏时,彭程兄长却一直埋头于读书与写作中。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不一样中,彭程兄,先是经过北京大学的四年洗礼,并激发我们好好学习;一旦走向社会,就逐步成为我们学弟、学妹们的另外一种偶像--青年文学家。当然,坦率讲,这一时期学兄所写的东西,我们总感觉很深奥,以至于读起来还真有些困难。最近两年,作为中国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之一,学兄每推出一本书,我们都会发现,他说的,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事,他写的,好像就是我们所熟悉的,他精彩、细腻、朴实的记述,成为我们枕边读物。
 
更令人感动的是,好像,彭程兄似乎正在成为社会调查学家。不妨,就以《在生长松茸的地方》一文为例,看一看,他的思维之网,到底张到了什么地方。
 
文中首先描述的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大山景色。“车窗外,森林苍翠蓊郁,随着海拔增高而变换着形态:常绿阔叶林,针叶林,针阔叶混交林,等等。……空气清新芬芳,沁人心脾,令习惯了呼吸都市污浊空气的我们,有一种十分酣畅清爽的感受。”
 
欣赏完景色之后,就是品尝源自大山的美味。“中午在县城一家餐馆品尝的野山菌的余香,尚留存在齿颊间。南华是云南有名的野山菌生产县,地形复杂,森林覆盖率高,具备典型的立体气候,适宜菌类生长,共出产540多种大型真菌,占全国菌类总数的60%。不久前,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就在这里召开,并授予该县一块‘中国野生菌王国’的铜匾。靠山吃山,热情的主人用一席野山菌宴招待我们几位京城来客。鸡枞,竹荪,冷菌,牛肝菌,干巴菌,虎掌菌,以及被欧洲美食家誉为无上佳肴的松露……都是产自当地山林里,被切成片,撕成缕,一盘盘端上来,倒进热气腾腾的铜火锅里,闻上去香气扑鼻,吃起来滋味浓郁,让人大快朵颐。”
 
文中也介绍说,松茸,是一种美味的野生菌类,同时又是十分名贵的中药材。它对海拔、土质、气候等都有着很苛刻的要求,人工无法培育,因此产量少,物以稀为贵,备受欢迎。尤其在日本和韩国,更是卖出了天价。
 
彭程兄的美文、品尝的美味,让我把思绪拉回到了北京。据北京石景山区的老人说,50年代,京西模式口附近,是可以采到松蘑的;我92岁的岳父则告诉我,2000年之前,他一直到门头沟的冯村去采蘑;现在,受我岳父的影响,我们也加入了采蘑行列,但是,要到离北京70公里之外的地方去寻找了。
 
彭程兄描述了海拔两千多米的五街镇百民生活。“我们被拉到附近芹菜塘村一位名叫罗兴生的村民家。房子是新盖的,墙壁上挂着色彩艳丽的年画。四十多岁的罗兴生,黝黑的脸上挂着朴实憨厚的笑容,领着我们一行,爬到其房子后面的山坡上。……你们要是夏天来,会看到更多松茸的。罗兴生介绍说,他一家人承包了30亩山林,去年采摘野生菌440多公斤,其中,松茸150公斤,其他杂菌290公斤,收入是5万元,造房子用的就是卖松茸的钱。这样的好日子,过去想都不敢想!说到这里,他的脸上再一次浮现出满足的笑意。”
 
接下来,学兄点明出行原由。“罗兴生今天的好日子,来自集体林权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。这也正是我们此行采风所要了解的内容。”他写道,由于历史的原因,华夏大地上广袤的山地集体林区,很长时间内实行的是传统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,山林权属不清,制约了经济的发展。就说这一带,林间生长的野山菌包括松茸过去是共有的,一到采收季节,人们便蜂拥上山大量采摘,连未成熟的也被挖走。你不采的话,别人就会采去。这样,严重破坏了野生菌资源,降低了产量、品质和等级,结果便是大家都守着宝山受穷。2003年起,随着中央9号文件即《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》的颁发,被称为“绿色革命”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在福建、江西、云南等集体林地丰富的地区率先展开了,其核心就是明晰林地权属,明确责任。有关部门出动大量人员,使用了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,详细划分了责任林的界限,并绘制了精确的地图。而一张张发放到户的淡绿色的林权证,更是给人们服下了一颗安心丸它以法律契约的方式,详细标注了承包林地的面积和期限,明确了拥有者的各项权益。
 
读到这里,我想说,这篇作品,就像是一篇特别社会调查报告。当然,报告中,也还是有些认识盲区。比如,文中写道:
 
“据当地干部讲,镇上曾经在一天内新添了将近40辆摩托车,买主就是刚刚卖掉松茸的村民。”这里,我不得不说,根据我1999年以来对北京环境污染源的探究和观察,我以为,云南当地的这些摩托车,可能就是逐步“杀害”当地野山菌的刽子手。当然,作家毕竟不是专业的社会调查专家,我们不能苛求。毕竟,欣赏美文,尤其是欣赏一下《在生长松茸的地方》的结束语,彭程兄又带着我们经历了另外一种升腾。
 
“土地神奇而丰饶。蘑菇,松茸,这些从大山的怀抱里生长出来的精华之物,往往带给人一种童话般的氛围,一种幻想的情调,被人们当作美好、吉祥的象征,成为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描写吟诵的对象。描写俄罗斯大自然的散文大师普里什文在其多部作品中,写下名篇《最后一课》的法国作家都德在描绘普罗旺斯风情的著作中,都曾有过动人的描绘。许多时候,这些大山中蕴藏的珍宝自生自灭,默默无闻,但有了好的政策,激发了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,人和自然,就会建立起一种默契,人会善待土地,土地也会变成圣经故事中的息壤,有着无穷的养育力,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财富,也在劳动者的心中播撒下欢喜,让他们的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!”
 
这是作家笔下的一张美好蓝图,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美好描述。我真是希望,这样一种美好蓝图,这样一种美好描述,这样一种美好愿望,在新时代青山绿水理念引导下,从祖国的大江南北,都会一点一点变成现实。
 
(2018年8月24日草毕)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车宏卿

车宏卿

42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1964年4月22日生,河北衡水景县人;河北师大政教81级本科生;华东师范大学85级国际共运史专业硕士研究生,师从姜琦、张月明、周尚文;1988年获硕士学位;1995年被北京市高评委评审为社会科学专业副研究员。正研究员之职称,目前一直没有动力去解决。这年头,真有了称职,也不一定有多大用。顺其自然吧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