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别再继续丑陋,共同借力前行

 

科技压缩地球、网络缩短历史。

全民相互交流,共同创造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——车宏卿2017年博文开篇语

 

标签:郎平 周有光 屠呦呦 文化 正能量

下面的几件事,让我想起柏杨先生写作的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这本书。只要有某某人取得某项突出业绩,立刻就会有人跑出来说三道四。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部分国人的劣根性,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劣根性。

一、郎平在逐步获得充分肯定过程中,历经毁誉交加。

上世纪90年代,郎平曾带过中国女排,但刚刚取得一些成绩,就出现了一个“因健康原因”辞职的事。当然,“因健康原因”辞职后的郎平,并不一定真不健康,反而是跑到了国外就非常健康起来,并且执教起国外的队伍。

2013年,郎平再次执教中国女排,2015年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,有人说是别人给郎平打了个好底子。

2016年,郎平带领中国队夺得里约奥运会冠军,有人说不得不承认有一定的运气在里边。

当然,有不少“有人说”,同时也有不少关于郎平背后付出多少心血的报道。在里约奥运会冠军决赛之前,宏卿本人就曾写下一篇博文,《里约决战前夕话郎平》,在比赛开始之前大胆直言她就是冲着冠军去的(2016-08-21 07:48:14,新浪网博客)。这,可能就是网络世界带给你我的好处。

二、周有光前脚刚走,后面就传来杂音。

这两天,第一次听说周有光老人,说明自己太无知。但是,听到周有光老人前脚走,后脚就出现杂音这样的事,类似情况,却不是第一次。刚刚仙逝的周有光老人,被冠名中国汉语拼音之父,尤其,注定了一定会有人说,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并不是仅他周有光一人。

当一项突出业绩被呈现在世人面前时,总能够听到大相径庭的两种声音。但看过周有光老先生、张允和老人家的家庭背景、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相关报道之后,宏卿有个特别强烈的感觉:丰厚文化底蕴支撑百年好合。我这么评价,不知有没有人会给出另外的说法。或许,依然还会有人说,“文化,顶个屁用?”

三、屠呦呦个人受损,国家也跟着受损。

关于屠呦呦先生,我用廖俊林先生的几句话来表达:

中国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争议多多,累及屠呦呦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,为什么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不考虑给多人颁奖,而只单授予屠呦呦一人呢?

屠呦呦的经历,见证了中国颠倒的学术评估体系。

屠呦呦在内遇狼,在外则有群虎,几乎所有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感觉到她的发现的重要性,都急于在该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,他们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唯一方式,就是“站在巨人肩上”。她的贡献的确伟大,但还没有得到承认之前,就被众多的小巨人压垮了。中国人最为可耻的劣根性,就是他们站在巨人肩上不是看得更远,而是拉屎拉尿,竭尽诋毁之能事

青蒿素中国领先世界十多年,如果在该领域内工作的这些人能精诚合作,不踩屠呦呦,你们投之以李,屠呦呦报之以桃——顺便说一下,国外大师们的生活环境大抵如此,相互提拨,皆大欢喜——真正的原创工作可能会为中国科学院增加一大批有实力的院士!。

如果屠呦呦身处外国它乡,极有可能她的成果能得到极早的承认与传播,随之兴起一批大师,一个产业。在中国,如果一个人要获得成功,就得要擅于政治,如果尝到钻营的甜头,就成了虎头大师——有架子,没内容;如果象屠呦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,就被踩在脚下,没资源,没成长环境,更多的潜力没有发挥就被无休无止的诋毁陷害给消耗掉了。

好在,如廖俊林所说,中国人好糊弄,但国际专家不好糊弄。(参见《屠呦呦见证中国文化人劣根性》

四、应该多关注突出业绩背后的系列行为

请允许宏卿先以个人用车中的三件小事来说明。

(一)电瓶时间用的长,需要平时这样做:我的捷达汽车用电瓶,到了七年半之后才更换,有人说是我赶上了。我想向大家汇报的是:第一,我的车天天开,基本每次启动都超过10公里;第二,我极少开远光灯;第三,在熄火状态下不开音响系统;等等。

(二)里程超过十六万,仍用出厂刹车片:我的捷达汽车已行使16.3万公里,到目前为止,刹车片没更换过,有人说是刹车片质量真好。我想向大家汇报的是:第一,我很少紧急启动、紧急停止;第二,为了减少踩刹车,我宁肯绕道远行;第三,走山路时,我宁肯通过挂低档降速,也不用连续踩刹车方式,20134月雅安地震时,一辆军车冲入山涧的事,更加强化了我;等等。

(三)德国汽车烧机油?至今我还未遇上。以前听说,德国汽车的共同问题,就是发动机烧机油,里程过了10万公里就会出现。我的捷达车已开过16.3万,既不烧机油,也没大修过。有人说,我是赶上一批高质量的发动机。我想向大家汇报我的行车手法与用油习惯:第一,车启动之后,不是原动温车,面是低档行驶一段,尤其是冬天,等温度升到90度之后,再挂高档高速行驶;第二,从不去小油站加油;第三,到外地加油时,一定比在北京高一号;等等。

我觉得,汽车的一项指标好,可以归结为质量,也可以说是运气,但是,多项指标好,就必须要看一看平时如何使用与保养了。

万事、万物同理。郎平、周有光、屠呦呦,必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大写的人。宏卿敢肯定地说,他们的背后,有太多需要挖掘的宝藏,也应该给予关注。这样做,首先是可以让国人了解每一项突出业绩的完整性材料,第二是可以给“扼杀大师”文化降一降温,三是给现代人以更多可资借鉴之处,四是给世界传递更多的正能量。

昨天晚上,有感而发整出一个小微信,认为,在中国,任何一件突出业绩背后,有着太多“有人说是……”,仿佛传递出更多凄凉。一位才女老友回复我:“人-有人=还有人。你要多听听还有人在说。”我认为,这位才女说得非常有道理。现在,宏卿想听一听更多地“谁在说”,以及大家正在准备说什么。咱们多多正面交流,相互借力共同前行。

 (2017-1-16)

 

车宏卿四博联动详情告知:

新浪网:井中人观天下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chehongqing

 

新华网:老爱卿的博客

http://chehongqing.home.news.cn/blog/

 

财新网:井中人观天下

http://chehongqing.blog.caixin.com/

 

财经网名家博客:井中人观天下

http://blog.caijing.com.cn/chehongqing

 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车宏卿

车宏卿

42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1964年4月22日生,河北衡水景县人;河北师大政教81级本科生;华东师范大学85级国际共运史专业硕士研究生,师从姜琦、张月明、周尚文;1988年获硕士学位;1995年被北京市高评委评审为社会科学专业副研究员。正研究员之职称,目前一直没有动力去解决。这年头,真有了称职,也不一定有多大用。顺其自然吧。

文章